有没有发现一种普遍的荒诞现象:很多深陷生活困顿、为生计奔忙的人,却经常高喊对QL、对时代的感恩和赞歌,而很多生活在法治健全、物质丰腴的环境,却持续表达批判与怀疑。这矛盾的现象,究竟是认知的偏差,还是我们描述世界的语言藏着玄机呢?
早在一个世纪前,哲学家维特根·斯坦就已揭示了真相。他说,语言绝非世界的镜子,他是切割认知的第一把刀,是构建现实的第一块砖。就像如今那些被刻意重塑的词语,失业美化成待就业、灵活就业,仿佛困境也成了自主选择,啃老被包装成全职儿女,把无奈粉饰成温情。油价便宜了几分钱,那叫大降,涨了几毛钱,那叫微涨。
这些表述的转换并不是为了理清事实,而是为了模糊认识。
当问题被重新定义,仿佛真正的问题便不复存在。你以为在表达独立思想,实则只是附属了别人的口号。控制了一个人使用的语言,就等于控制了他看待世界的视角。这个世界最大的恶,是将少数人的私利粉视为众人的福祉。
这句话就像一把尖刀,剖开了那些被精心包装的语言背后的真相。维特根·斯坦曾经在课堂上做了一个实验,他拿出一块普通的石头,给他起名为索尔,并要求学生如此称呼。起初大家都不习惯,然而一周之后,有人觉得索尔蕴含着古老的仪式感,有人赋予了他史诗般悲壮。同一块石头,只因名字的改变,便在人们心中意义彻底颠覆。
维特根·斯坦以此证明,语言并非简单的标签,而是认知的起点。
人们看似在用眼睛观察世界,实则是通过语言解读世界。这种语言的操纵指出了教育领域的一个悖论,为什么我们的教育投入如此巨大,却在无形中弱化了独立判断能力?因为许多时候,我们被教育的并不是思考的方法,而是正确的表述,不是质疑定义的逻辑,而是服从既定的叙述。
胡适曾反对填鸭式的教育,主张通过阅读、写作与讨论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,认为教育的目的不是把人塑造成标准化的零件,而是引导人成为自由的个体。教育中存在的症结在于语言的误导。
语言的边界便是思想的边界。
当困境被包装为新机遇,挑战被美化为时代红利,当一些词汇,比如宏大叙事、合理代价等等被频繁使用时,这无异于一场集体的自我麻痹。可以说,维特根·斯坦最大的遗产是对语言本质的深刻透视与对思想操纵的高度警醒。他所追求的自由绝非言论的放纵,而是知道自己在说什么以及为什么这么说。他的一生都在与语言的本质较劲,只为揭示一个真相。被扭曲的语言困住的人,很难拥有清醒的认知。
![]()
![]()
赞(3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