现在有一个魔幻的现象,文化失语症正在中国全面大蔓延。
前段时间央视新闻报道了一个非常魔幻的现象,现在的学生满口都是网络热梗,他们赞美一个事物只会说YYDS,表达情绪低落只会说emo,表达夸赞只会说绝绝子,还有什么破防了、绷不住、包的包的、唐完了、闹麻了这些梗词,也在学生群体中广为流行,他们的话语千篇一律,成语是不会用的,谚语是不懂的,歇后语也是不曾掌握的,他们唯一会的就是这些网络热词,这种无法用语言精准表达自己的情绪,只能用网络热梗来模糊表达的现象,就被称为文化失语症。
根据中国语言学研究表明,我国青少年群体的主动词汇量正在以每年2.3%的速度不断递减,在年轻人的沟通过程中,表情包取代了文字表述,万能梗覆盖了具体描述,有时候你和他们说了一大堆话,他们可能只能回复一个字——典!然后配上一个熊猫头的表情。
这种现象像病毒一样在生活中传播,以每秒数万次的速度在社交平台上不断寻找新的宿主,它不仅改变了我们的交流方式,还在重塑我们的深层认知,让这个社会的共情变成了一件愈发困难的事情。
很多人可能还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,以为只是年轻人的一种表达习惯而已,刚开始我也是这样认为的,毕竟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表达方式,每代人都会新增一些网络热词,这不是什么了不得的大事,但后来我和很多10后沟通交流之后,我终于发现为什么有语言学专家会称呼这个现象为文化失语症了,因为它不是简单的使用新词那么简单。
为了方便大家理解,我简单举个例子说明,比如说你今天加班到很晚才回家,内心非常委屈,正常情况下,我们会如何精准的表达自己的情绪呢?可能是这样的——今天加班到晚上10 点,回家发现饭凉了,想起这礼拜都没好好陪爸妈,感觉又累又委屈!
你说完这句话,其他人就能精准理解你的情绪,你是因为什么事情而情绪低落的,大家一下就能抓到情绪的重点,从而知道如何来安慰你。
可是现在的10后你知道他们是如何表达的不?非常简单,可能就是一句——我破防了,然后就是一堆的表情包。
这就是现在很多年轻人的表达方式,他们的语言非常干,精准表达自己情绪的能力也变得非常弱,就像把自己能说心里话的舌头给捆住了一样,全都是什么绝绝子、破防了这些词,你说外人怎么能够理解你到底是因为什么难受,又怎么能找到合适的角度来共情你?
而且这种热梗用多了之后,你对这个世界的评价也会变得更加的简单粗暴,不管是啥事,你都只能用对错、好坏来区分,出去看个电影,也无法进行剧情分析了,别人问你怎么样,你只能说出一句绝了或者烂透了,你已经没办法去思考复杂的问题了,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也变成了互相抛热梗、不停地刷表情包,表面看似乎热热闹闹,大家都是你的知心人,但实际上有几个人又真的懂你?
你跟朋友说我摆烂了,他只能安慰你别难过。
你看到厉害的事只能说666、6得飞起,但具体哪里厉害,操作妙在哪里,你甚至都已经表达不清楚。
更关键的是,语言的功能你知道是什么吗?答案是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,是相互共情的基础,当你只会绷不住了的时候,别人压根就不清楚你是情感问题还是工作压力,自然就没办法去理解你。
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只用这种热梗来表达自己的情绪,那用不了多久,整个世界就会变成一个个的孤岛,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会变得越来越困难,好好说话,精准表达自己的情绪也会变成一种奢侈,我们的大脑就像被关进了一个小笼子里一样,我们的情感表达能力也会被一步步封印,如果你不能理解,那你就想一想婴幼儿学说话的阶段,他们明明知道自己想要什么,但是就是无法用语言来描述,最后大人不理解他的意思,他就只能崩溃大哭,现在的很多人,面临的就是这种类似的沟通困境。
如果我们不想被文化失语症传染,那从现在开始,就不要再偷懒了,不要用不准确的话来表达自己,能说清楚的事,能表达清晰的情绪,一定不要用网络热词来替代。
我们中华民族的语言博大精深,有很多瑰丽的成语和诗句。
比如说除了YYDS,我们还能怎么称赞一个事物?我们可以说登峰造极、无与伦比,我们还可以说此曲只应天上有、人间能得几回闻。
还有小丑竟是我自己,我们可以用什么语言来替代?你可以说一厢情愿、自作多情、枉费心机,甚至你还可以说落花有意随流水,流水无心恋落花。
还有乐麻了这种表达自己开心的情绪,我们完全可以用喜出望外、心花路放来替代,更美一点的还有春风得意马蹄疾,一日看尽长安花这样的经典描述,如果你觉得无法精准表达自己的少年意气,那还可以用李白的那句话来表达自己的情绪——
仰天大笑出门去,我辈岂是蓬蒿人。
一定要记住,精准表达自己的情绪,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能力,中国的语言系统经过几千年的发展,它有几千、上万个词来表达我们的七情六欲,远比那些网络热词要更加生动形象。
就拿现在很多人喜欢说的佛系来说,表达的方式也有好几种,随遇而安、与世无争、淡然处之,在不同的场合,我们会选择不同的表述,而不是简单粗暴的用佛系来概括。
还有emo这个词,其实它承载的情绪很单一,表达悲伤的情绪,我们可以用黯然伤神、怅然若失、问君能有几多愁,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来表达,每一种表达寄托的情绪是不一样的。
还有包的包的这些词,知道的你明白你说的是包在你的身上,是有自信的表现,但不知道的人还以为你要包饺子、包馄饨呢,所以为什么我们不能用更精准的万无一失、胸有成竹、稳操胜券来表达呢?
我知道有人会说,我不想咬文嚼字,我也没那个文化底蕴,请注意,我不是要你把自己变成大文豪大诗人,在我们的生活中,日常交流也不需要使用那么多成语,我想告诉你的是,中华民族语言博大精深,要精准的表达自己的情绪其实很容易,你可以不用成语也不用诗词,但至少可以把自己的情绪表达清楚吧。
比如说当你想说包的包的的时候,能不能用大白话说:没问题,包在我的身上,我肯定能做好。
当你情绪低落的时候,你能不能用大白话说:今天的心情实在槽糕,工作又没有做好,被领导批评了,爸妈也不理解我。
这些表达都比那些网络热词要精准,很多事情是不能随便偷懒的,因为偷懒的过程,其实就是一个语言退化的过程,也是一个停止思考的过程,时间久了,就算你想表达自己的情绪恐怕也做不到了。
![]()
![]()
赞(4)